丰满熟妇大号BBWBBWBBW,啊灬啊灬啊灬快灬别进去视频,色拍拍欧美视频在线看,激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日本爆乳强伦中文字幕电影,欧美乱妇狂野欧美在线视频,少妇高潮呻吟A片免费看软件,少妇交换HD中文,国产精品久久久爽爽爽麻豆色哟哟,国产美女无遮挡裸体毛片A片

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篩選步驟和方法

2016-10-28

    1、修復技術篩選步驟       修復技術的篩選一般要考慮污染物的特征、污染場地水文地質條件以及修復技術的特點等多方面因素。由于實際地下水污染場地的復雜性,只能通過分析、評估確定出比較優選的修復技術或技術組合。修復技術的篩選存在著主觀性,有可能出現多解性。       修復技術的篩選沒有固定的模式,篩選評估方法也不盡相同。筆者參考美國“基于風險評估和非風險考慮的修復技術選擇標準指南”,提出一種較為簡單、易行的篩選方法,具體篩選步驟如下:       1) 不適宜修復技術的剔除首先列出目前可用于地下水污染場地修復的技術清單,針對具體的地下水污染場地,對各種修復技術進行“剔除”排查,該階段要求發現那些明顯不符合目標場地修復要求的技術,并把它們排除在進一步評估之外,以縮小可供篩選技術的范圍。如:污染地下水埋深大,可排除PRB技術;存在自由相NAPL,可排除首先使用AS技術;屬于重金屬污染,可以排除針對有機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技術等。       對污染修復技術的剔除要求對國內外用于地下水污染場地的不同修復技術十分熟悉,掌握各種技術的特點、應用條件等。在對修復技術進行剔除時,主要考慮2個方面的因素。①污染物特性:污染物類型(有機污染物、重金屬等),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圍等。有些修復技術只針對特定類型的污染物。②地下水污染場地水文地質條件:含水層滲透性、厚度、埋深,含水層及包氣帶的非均質性,地下水流速等。       2) 可供選擇修復技術的評估篩選通過不適宜修復技術的剔除,形成針對具體地下水污染場地可供選擇的修復技術清單,仍需進一步地篩選。可以通過建立評估指標體系,對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進行評估分析。有不同的評估方法和模型,如層次分析模型、排序對比分析模型等。不同的模型有可能考慮的因素不同,復雜程度不同。但如果篩選模型考慮的因素太多,模型參數以及權重的獲取對評價結果影響較大,反而不利于實際應用,可操作性差。       在修復技術的選擇方面,需要有豐富的水文地質學背景和地下水污染修復實踐經驗,往往簡單的方法最為適用。可以充分分析不同修復技術的特點、污染物和含水層的特性以及污染場地條件等主要因素,進行各種修復技術篩選的評分,評分高的修復技術,可用于地下水污染場地的修復工程。地下水污染修復技術的選擇與污染場地條件、目標污染物特性等密切相關;所以,不同的污染場地,其適用的修復技術(或技術組合)也不同。       2、修復技術篩選評分方法       地下水污染場地修復技術的篩選評估指標可以包括5個主要方面:技術可接受性、場地可應用性、有效性、修復時間和修復費用。       技術可接受性評分主要考慮污染場地現在的使用功能與修復技術的兼容性、公眾關注以及其他可接受標準等;分為:完全可接受(4分),可接受(3分),一般可接受(2分),局部可接受(1分)。       場地可應用性評分主要考慮場地地層條件下,修復技術的可實施性和可靠性,該修復技術是否在同類場地實施過;分為:完全可應用(4分),可應用(3分),一般可應用(2分),局部可應用(1分)。       有效性評分根據該修復技術在類似場地的修復效果進行評價;分為:非常有效(4分),有效(3分),一般有效(2分),局部有效(1分)。       修復時間評分根據所期望的修復時間進行賦值;分為:短(4分),中等(3分),長(2分),很長(1分)。       修復費用評分根據預期的修復費用進行評價;分為:低(4分),中等(3分),高(2分),很高(1分)。       每個修復技術都分5個指標分別進行評分,每個指標可評分賦值為1,2,3,或4分;分數越高,表明該技術越有利于在場地修復中應用。總分區間為5~20。       除表中所列的5個方面評價指標以外,地下水污染場地修復技術的篩選有時還需要考慮修復技術的可持續性、環境影響等方面因素。特別在發達國家,目前,地下水污染場地的修復技術應用越來越強調綠色、低碳的要求。
查看更多
黑龍江建設中俄邊界自然保護區

2016-10-26

    人民日報記者近日從黑龍江省環保部門獲悉:黑龍江省提出“打造自然保護區群”理念,重點開展松花江、嫩江干流沿線和大小興安嶺地區自然保護區群建設,同時建設中俄邊界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省環保廳工作人員盧云峰介紹,黑龍江省中俄邊界全長2981公里,與俄羅斯具有相同的生物氣候帶和生物群落。建立跨界自然保護區群對于共同保護重要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維持區域的生態平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黑龍江省已在中俄邊界建立68個自然保護區。三江、興凱湖、八岔島、洪河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列為中俄跨界保護區。  
查看更多
淤泥固化成“餅”:吃進的是爛泥,擠出的是清水

2016-10-19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為切實做好“五水共治”工作,啃下清理河道淤泥這塊硬骨頭。     以往治河道淤泥,總是會遇到堆放難、處置難的問題:淤泥簡單堆放到一個地方,常常幾年后依然不會干,有時候工作人員偷點懶,還會出現“拆東泥補西泥”的尷尬局面。然而要切實做好“五水共治”工作,對河網密集的柯橋來說,清理好河道淤泥是必須要啃下來的一塊硬骨頭。       為有效破解傳統清淤方式產生河道淤泥堆放難、處置難等問題,切實避免淤泥對河道、土地造成“二次污染”,紹興市柯橋區于2014年10月起,率先在全省引進、建設淤泥固化處理中心,目前已建4處,分別落戶柯橋開發委(齊賢鎮)、錢清鎮、福全鎮及濱海開發區,年固化處理淤泥能力達300萬方,現已累計固化泥餅近85萬方,成功解決了全區854條河道、49平方公里水域的淤泥出路問題,在全省率先實現平原河道清淤淤泥固化處置全覆蓋。       “淤泥固化”的好方法是如何得到的?說起來柯橋區還投入了不少的精力。近年來,柯橋區多次組織人員赴各地考察淤泥處理技術,學習淤泥固化處置原理,從技術手段、生產成本、規模運作和固化產品等方面對河道淤泥處置方案進行分析,并組織專家深入探討淤泥固化處置技術的可行性及實效性。經嚴格評審,最終確定武漢路德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合作對象,采用其具有占地少、無污染、可利用等優點的國家級專利工法——淤泥脫水固結處理技術。           28日,記者在柯橋區錢清鎮淤泥固化處理中心看到,一個大大的泥漿池里泥漿在不斷地被抽出來,進入帶有過濾設備的儀器,沉淀后進入調節池被攪拌均勻,然后被送往上下兩層的固化處理廠房。和原先黑魆魆的泥漿水相比,經過位于二層的壓濾機后被擠壓出來的水很清澈。等水被差不多擠干了,一塊塊薄薄的泥餅便形成,然后逐一落入下方的泥餅堆積區。       對于淤泥處理究竟如何實現無害化,在柯橋具體負責淤泥固化處理項目的路德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紹興分公司經理吳軍介紹說,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無害化。一是淤泥傳輸無害化。在建造淤泥固化處理中心之初,相關專家就對中心選址、運輸走向進行了科學的選址,確保效率高、污染小、成本低。目前,進入3處淤泥固化處理中心的河道淤泥,全部直接從河底通過管道輸送至固化中心淤泥調節池,經泥漿脫水固結50分鐘后,即可產出泥餅,泥餅由專門運輸車運至濱海堆泥場統一堆放,真正實現淤泥傳輸無害化、無污染。二是脫水淤泥無害化。通過將淤泥、泥漿脫水固結,實現泥水分離,脫去泥漿中的自由水,形成泥餅。脫水后的泥餅體積壓縮達70%,具有含水率低,強度高,運輸方便,適宜堆放等特點,且遇水不軟化、不泥化、無污染,可供磚瓦廠制磚和綠化工程基礎用料,真正實現淤泥產品無害化、資源化。三是分離余水無害化。淤泥、泥漿分離所得余水的懸浮物指標SS小于20mg/L,達到國家城鎮污水綜合排放一級標準,不會對河流、水域產生“二次污染”,真正實現淤泥處理無害化、規模化。       吳軍對記者說,我們公司的業務在這里做得比較好,在內地很多省份都比較少,說明浙江人更早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今年年初,柯橋區主要領導明確要求各鎮(街道、開發區)以清淤工作為主要突破口,切實抓好水環境治理的各項工作。經各鎮街(開發區)全面測量調查,今年柯橋區全年將對146條河道水域實施清淤,約可清除淤泥313萬方。如今淤泥有了理想的“歸宿”,柯橋治水真正可以說落到了實處,產生了實效。       【新聞助讀】浙江省委省政府、紹興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實地考察后都對柯橋區淤泥固化工程一體化、運行市場化、處置生態化的做法贊譽有加。今年,柯橋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5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優秀縣(市、區)“大禹鼎”。
查看更多
啤酒工業廢水再利用  可培植真菌作為制造電池極板材料

2016-10-14

    每生產一桶啤酒,工廠就要排放大約7桶的廢水。不過這些廢水不能直接傾倒進下水道,而是要先凈化一下,但處理成本也是高昂的。 好消息是,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研究人員們,已經為啤酒釀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找到了一條嶄新的利用途徑。據悉,研究人員們利用釀酒廢水來培植真菌,然后將之作為制造“綠色”電池極板的材料。       在實驗室測試中,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科學家們在普通的啤酒廢水中加入了脈孢真菌的孢子。在液體被晃動加熱兩天之后,真菌就在富糖水中很好地生長起來了。       隨后,真菌被過濾并以800℃(1472℉)的高溫加熱至燒焦,這種富碳物質可被用于“生產迄今為止最有效的自然衍生鋰離子電池電極”。與此同時,剩下的水已經被過濾掉了。       如果將這項研究擴大到商用規模,該技術可為電池制造商提供現釀的真菌,以及啤酒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總量。       研究合著者Tyler Huggins和Justin Whiteley已經申請了一項專利,并且成立了一家名叫Emergy的初創企業,以進一步發展該技術。
查看更多
全球海洋塑料污染加重 南極海域被塑料微粒污染

2016-10-12

    日本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污染,部分地區污染水平與北太平洋地區相當,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污染的嚴重性。       塑料垃圾占海洋漂流垃圾的約70%,在風吹日曬下塑料垃圾逐漸碎片化,而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稱為塑料微粒。塑料微粒易吸附有害物質、易被海洋生物攝入,從而危害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此前已有對太平洋、大西洋、北極海域以及世界各地的沿岸海域和邊緣海域的相關研究;日本九州大學和東京海洋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首次對南極海域進行有關塑料微粒污染的調查研究。       研究小組今年年初在南極海域的5個調查點采集到44個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其中38個都是在距離南極大陸很近的兩個調查點采集到的。研究人員根據采集數量、風速等數據推測,南極海域塑料微粒密度最高的采集點達到每平方公里28.6萬個,這一數字和北太平洋塑料微粒的平均密度相當。       研究小組認為,這一發現顯示了全球海洋塑料微粒污染的嚴重性,各國有必要采取相應對策。相關論文將發表在英國《海洋污染通報》雜志網絡版上。
查看更多
中科院新技術破解我國小規模生活污水處理難題

2016-10-10

    人類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污水,是水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生活污水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種洗滌劑和污水、垃圾、糞便等,多為無毒的無機鹽類,生活污水 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細菌多。中國目前城市生活污水主要由各個城市的污水處理廠負責,但是村鎮的生活污水處理如果還是按照大型污水處理工藝來處理,其難點較多,而且也不符合實際情況,這些污水基本上都是由小規模生活污水處理廠來解決。       一、我國小規模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現狀       據統計,我國有19000多個建制鎮,60多萬個行政村,250多萬個自然村(統稱為村鎮),其污水排放量約占我國生活污水總排放量的55%。村鎮污水來源分散,難于集中,只能通過建設小規模污水處理設施(日處理數噸至數千噸)就近處理。目前,我國村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很低,已成為區域水環境的重要污染源。其主要原因除了經濟發展不平衡、村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投入較少外,更重要的是現有分散污水處理工藝不符合中國國情,致使已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率很低。       城市大型污水處理廠普遍采用生化處理技術工藝,例如按間歇曝氣方式來運行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建立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基礎上的“周期循環活性污泥法”(CASS)、膜生物反應器(MBR)、具有良好脫氮除磷效果的“厭氧-缺氧-好氧法”(A2/O)等及其衍生技術。這些技術的優點是占地面積小、氣候適應性強、處理效果穩定,但缺點也很明顯,包括運行能耗大、管理維護復雜、污泥產生量大等。       為了便于維護和降低污水處理廠運營的人力成本,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規模往往很大(日處理數10萬噸,甚至過百萬噸)。而我國鎮級污水處理廠的日處理規模一般為數百噸至數千噸,一座日處理2000噸的污水廠的運行費用約為100-150萬元/年。經驗表明,如將這類工藝用于村鎮污水處理,由于其運行費用高、管理維護難度大,我國大部分村鎮將難以承受,會導致采用這類技術建成的村鎮污水處理設施普遍閑置。因此,目前我國村鎮污水處理中大量采用土地生態處理技術,其中以人工濕地應用最廣。       1.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       人工濕地是一種工程方案,利用地下人工介質中棲息的植物、植物根系、微生物,以及填料介質所具有的物理、化學特性,將污水凈化的技術工藝。我國現有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以潛流式為主,由于沒有動力曝氣,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擴散速率小,主要依靠植物根系泌氧(≤3g/m2濕地),供氧能力很差。國內外大量研究和實踐證明,日處理1噸生活污水需濕地面積10m2以上。以人工濕地應用案例較多的捷克為例,195個人工濕地的平均占地面積為5.1m2/PE(population equivalent,人口當量)。美國環保署則建議日處理1噸生活污水采用15m2—20m2人工濕地。然而,為了減少用地和降低投資,我國大部分現有人工濕地案例的用地僅為2m2—3m2/噸水•天,有的甚至更少。其后果是這些濕地系統僅可在運行初期短暫正常運行(除非實際污水量很小),大部分系統因為氧氣供應不足、厭氧菌大量繁殖而變成黑臭污水潭。此外,人工濕地對磷的去除效果較差,在低溫條件下不能正常運行甚至失效。       2.地下滲濾污水處理技術       地下滲濾污水處理技術,又稱為化糞池系統(Septictank systems),因其突出的經濟和環境優勢,是北美、澳洲等地污水分散處理的首選技術。然而,由于設計欠佳、未考慮不同土壤類型差異、缺少維護等原因,部分地下滲濾系統處理效果較差;同時,由于非飽和帶中缺少碳源,從而抑制了反硝化脫氮,最終導致硝酸鹽滲入地下水,這被認為是正常運行的地下滲濾系統最為普遍的環境危害。此外,傳統地下滲濾技術用地面積很大(>20m2/噸水•天),難以在我國推廣應用。為了減少用地面積,人們采用人工土填料代替原生土壤,使日處理1噸污水的占地面積減少到10—15m2。即使這樣,其占地面積仍然很大,并且還增加了工程建設成本。       3.其他污水處理技術       此外,我國部分地區也采用了其他技術。穩定塘技術是由若干自然或人工挖掘的池塘組成,通過菌藻、水生生物等綜合作用而實現污水凈化的目的,其具有基建投資少、運行費用低、維護簡單、不產生污泥等優點,但傳統穩定塘占地面積大、受氣候影響大,出水水質一般也不能達到較嚴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生物接觸氧化法在我國部分地區應用較多,兼有活性污泥法及生物膜法的特點,該法在池內設置填料,進行淹水曝氣,污水與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充分接觸,使污水得到凈化。生物接觸氧化法占地面積小,但能耗較高、管理維護復雜、對總氮和總磷去除效果較差。       “非爾脫”(FILTER)污水處理系統源自澳大利亞,是一種“過濾、土地處理與暗管排水相結合的污水處理與再利用系統。其原理類似于種植農作物的垂直流人工濕地,由于以土壤做濾料,水力停留時間較長,對生活污水的處理效果好,適用于土地資源豐富、可以輪作休耕的地區。該系統受氣候和作物生長季節限制,水力負荷低、用地面積大,此外還需修建控制排水量的泵站,成本較高。       為了克服單一技術的不足,有些采用組合工藝處理農村生活污水。例如生物接觸氧化+人工濕地、厭氧處理+人工濕地等,組合工藝能夠獲得更好的處理效果,但是建設和運行費用往往更高,使其在我國推廣受限。       由于我國土地資源珍貴、經濟欠發達(村鎮的經濟承受能力更小)、缺少小規模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保障機制、氣候條件的地域性和季節性變化大,上述技術均不能滿足國情要求,在我國適用性差。因此,亟需研發和推廣占地面積小、投資小、運行費用低、管理維護簡便、處理效果好的小規模污水處理技術。       二、高負荷地下滲濾污水處理復合技術研究成果與進展       針對我國村鎮缺少適用的小規模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困境,在中國科學院相關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項目團隊經過10多年研發和應用實踐,發明了高負荷地下滲濾污水處理復合技術,并成功實現了產業化應用,使我國在分散型污水處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高負荷地下滲濾污水處理復合技術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污水經過格柵、沉淀和厭氧酸化水解后進入調節池,然后定時定量地被輸送到高負荷地下滲濾單元,使污水在不同功能結構層中橫向運移和豎向滲濾,其中的污染物被填料攔截、吸附,并最終被附著于濾料表面的微生物分解轉化而去除。為保障氧氣供給,落干期間對高負荷地下滲濾單元進行間歇供氧(換氣)。污水經過缺氧深度處理單元,進一步提高脫氮除磷效果,達標后排放。該工藝的核心為高負荷地下滲濾和深度處理單元,創新也主要集中于此。       1.技術工藝突破       對我國而言,水力負荷低是限制地下滲濾技術推廣應用的首要因素,其主要成因是死亡微生物的超量累積導致地下滲濾系統堵塞,進一步研究發現,系統堵塞首先出現在濾層頂部附近,由此導致氧氣供應不足,進而會大大加速系統堵塞,形成惡性循環,限制了水力負荷的提升。與此同時,地下滲濾技術的反硝化脫氮和長期除磷效果也有待提升。為解決這些問題,研究團隊進行了以下技術創新工作:       (1)通過系統結構創新,實現滲濾系統的自檢反饋,合理控制系統中的污水運移和污染物負荷的分配,完全避免水流受阻和系統堵塞。       (2)通過優化不同功能-結構層的濾料配方,強化濾料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合理控制污水在滲濾系統中的停留時間,平衡污水負荷能力與處理效果的關系。       (3)通過運行模式創新(間歇性進水、落干期間適量通風),避免淹水曝氣,實現微動力通風供氧;為供氧裝置增設加熱功能,使其可以根據室外溫度自行調節進入系統的空氣溫度,保障系統在低溫條件下能正常運行;此外,通過技術手段使滲濾系統出現兼性厭氧(淹水)和好氧(落干)交替的環境,好氧硝化形成的硝酸鹽在隨后的兼性厭氧環境下利用污水和老化生物膜中的有機碳進行反硝化作用,大大增強脫氮效果。       (4)通過微生物工程技術,提升老化微生物(污泥)的分解速度,進一步提高系統的污染物負荷能力。此外通過集成創新,實現不同處理單元(尤其是高負荷地下滲濾單元與深度處理單元)之間的協同耦合,保證系統能夠長期穩定運行。       2.主要優勢       通過以上技術創新,使高負荷地下滲濾污水處理復合技術具備了以下優勢:(1)占地面積較小。日處理1噸污水占地1.5—2.0m2,地表可規劃為花園、旱地、休閑場地等。(2)建設投資較低、運行成本小,維護簡便。建設成本與傳統工藝相近,大大低于常規生態和土地處理工藝,運行電耗<0.1度電/噸污水。設備簡單,且為間歇性短時工作,故障率很低,幾乎無需日常維護。(3)系統出水水質好。該系統具有脫氮除磷功能,出水水質可達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A類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且運行穩定。(4)系統運行幾乎不受氣候條件影響。系統設置于地下,可以人為調節生物膜溫度,確保系統出水全年均可達標排放。(5)使用靈活,無二次污染。該工藝日處理污水數噸至數千噸,且不排放污泥,無異味、無噪聲,不滋生蚊蟲,節省污泥處置費用,避免了二次污染。       基于上述創新,研究團隊已獲6項中國發明專利授權,發表學術論文23篇,其中SCI論文16篇。該技術于2010年入選住建部和科技部“村鎮宜居型住宅技術推廣目錄”,多年連續入選環保部“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       3.技術應用及產生的效益       高負荷地下滲濾污水處理復合技術克服了污水生化處理及其衍生技術運行成本高、管理維護復雜的缺點,克服了傳統生態處理技術占地面積大、脫氮除磷效果差、氣候適應性差的缺點,正成為我國村鎮地區不可或缺的生活污水處理技術。2008年以來,采用該技術在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建成污水處理設施近400座,單座處理規模15—3000噸/天,總處理規模約8萬噸/天。通過這些設施的建設,實現社會經濟產值約3億元,與生化處理技術比較,節約運行費用近5000萬元/年,節約運行電耗約1500萬度/年,相當于節約6000多噸標準煤,從而可減少相應電煤燃燒產生的CO2、SO2、NO2、粉塵等溫室氣體和污染物的排放。此外,每年還可消除約2萬噸污泥排放所帶來的環境危害。隨著該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所產生的經濟和環境效益也將進一步大幅度增加。       三、小規模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應用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當前,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日益重視和投入不斷增加,農村水環境質量狀況迎來了重大的改善契機,也為小規模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然而,小規模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在應用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1.污染物排放標準日益嚴格,污水處理技術亟待提升       為控制和改善由氮磷過量排放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我國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日益嚴格。例如,2012年實施的北京市地方標準(DB11/890-2012)大幅度降低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氮、磷等污染物排放限值(TN<10mg/L,NH4+-N<1.0mg/L,TP<0.2mg/L),這對所有污水處理技術均是重大挑戰。       2.亟需制定國家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排放標準       雖然我國一些省市出臺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地方排放標準,但排放限值差異較大,同時我國仍未建立國家級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排放標準,大部分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均套用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我國農村的水質水量特點和排放特征與城市有很大差異,統一套用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不利于我國農村生活污水的防治和處理。       3.缺乏相關技術市場準入機制和設施運行監管機制       我國小規模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各種技術良莠不齊;另外,也缺乏相應的市場準入機制,更缺乏對設施運行維護的監管,這也是導致大量已建設施正常運行率很低的原因。       四、討論與建議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將會越來越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我國當前推進的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牽涉到全國人民的基本利益,影響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僅是技術問題,也需要政府出臺和完善各項配套扶持政策,從法律法規、標準制定、市場準入、運行管理等多方面著手,破解我國小規模生活污水治理的難題。為此,研究團隊提出以下建議:       1.對技術進行優化升級,進一步提升其適用性       總氮和總磷是所有污水處理技術難以達標排放的關鍵參數。碳源缺乏限制了對總氮的進一步去除,如何充分利用污水和老化生物膜中的有機碳源是強化系統反硝化功能的研究重點。建議聯合運用植物、微生物、填料系統的固磷功能等多種手段強化系統的除磷能力。       2.制定中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排放標準       農村生活污水的最終去向與城市污水有顯著差異,如果其排放標準僅簡單參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往往存在一定問題。所以,應根據污水的最終去向制定適合我國農村實際情況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排放標準,為今后技術研發明確方向。       3.建立小規模生活污水處理市場準入制度和運行監管機制       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對現有的和新研發的小規模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技術經濟指標進行實地考核,擇優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推廣應用。根據污水處理規模建立不同的運行維護監管體系,對于規模較大的鎮級污水處理廠可建立在線監測系統,而對于大部分小規模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可建立不定期采樣監測機制,從制度上保障村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
查看更多
共239條
共40頁,到第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