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一期項目(以下簡稱“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位于科學城中路西段北側,占地85.7畝,規劃總規模10萬噸/日,服務范圍包括天府新區核心區,服務面積55平方公里,其配套污水干管沿鹿溪河上下游兩岸敷設,全長11公里。項目投資8.5億元,由中國水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與成都天投實業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成都興天水環境治理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等。
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的地面層是一個活水公園。該公園將利用污水廠的高品質再生水,以地下涌泉的形式汩汩流出,潺潺流水梯次流過層層生態草塘,各類植物間布其中,人行棧道串聯其間,形成一個融休閑游憩與水環境科普為一體的親水景觀空間。
污水處理廠主體分為地下兩層:
負一層是操作層,所有儀器、儀表和控制設施都分布在該層,人員的檢修作業也在該層進行。
負二層是水工藝處理層,MBR生化池、膜池、生物除臭、接觸消毒池、臭氧間及活性炭濾池等,所有工藝污水處理池都在該層。
地面公園,供市民游客享受陽光草坪;地下污水處理廠,為天府新區核心區水資源循環利用保駕護航……成都晚報記者昨日獲悉,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將于8月底通水試運行。該廠是成都市首個PPP模式水環境整治項目、第一個地埋式污水處理廠,也是四川最大規模的地埋式污水處理廠。
關鍵詞:地埋式
用地比地面污水廠節省一半
記者昨日探訪施工現場獲悉,該廠主體已完工,設施設備安裝進度已達80%,主體結構周圍的地下土層已陸續開始回填。
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項目經理許洪搏介紹,該廠正在安裝的設備設施處理能力為5萬噸/日(另外5萬噸/日的設備安裝將根據天府新區核心區的發展速度擇機建設),可提供高品質再生水規模1萬噸/天,普通再生水4萬噸/天,再生水通過綜合管廊中的再生水管道輸送至各使用終端,用于沖廁、道路灑掃、綠化澆灑、環境用水、河道補水等。
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到底長啥樣?許洪搏借助項目沙盤進行了講解。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的地面層是一個活水公園。該公園將利用污水廠的高品質再生水,以地下涌泉的形式汩汩流出,潺潺流水梯次流過層層生態草塘,各類植物間布其中,人行棧道串聯其間,形成一個融休閑游憩與水環境科普為一體的親水景觀空間。
污水處理廠主體分為地下兩層:負一層是操作層,所有儀器、儀表和控制設施都分布在該層,人員的檢修作業也在該層進行;負二層是水工藝處理層,MBR生化池、膜池、生物除臭、接觸消毒池、臭氧間及活性炭濾池等,所有工藝污水處理池都在該層。
許洪搏介紹,與普通地面污水處理廠相比,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占地面積大致節約了50%。
關鍵詞:生物除臭
除臭等級達到一級排放標準
除了埋在地下看不到,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還有一大特點:聞不到。“大部分地面污水處理廠的空氣環境都與大氣相連,異味直接散發掉了;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是一個封閉空間,除臭至關重要。”許洪搏稱,為降低環境影響,該廠采用了成熟的生物除臭工藝,除臭等級達到一級排放標準。
事實上,不僅是建成后運用的水處理工藝亮眼,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從設計開始就有“殺手锏”——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有了它,我們的建設指南就不再是各種管線的平面圖紙,而是一個綜合性的三維模型。”許洪搏透露,在建筑信息模型的輔助下,僅設計階段就揪出1000多處管線碰撞。“如果用的還是一張張平面圖紙,這些問題糾正起來就很慢,甚至可能到施工階段才發現,然后不得不返工,費時又費錢。”
據了解,一座與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同等規模的地面污水處理廠建設工期約為18個月。而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從去年11月開工,到今年8月底通水試運行,工期僅10個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帶來的便利。
許洪搏表示,建成后,建筑信息模型技術還將繼續服務于該廠的運營,“比如某根管道出現故障,工作人員可在平板電腦上直接察看到故障點的三維空間位置,從而快速精準地處置。”
關鍵詞:科普教育
青少年可近距離了解水處理知識
當然,地面上也并非全然不見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的身影,該廠的綜合樓、科普展示廳、景觀排氣塔等地面建筑就分布在活水公園。
其中,綜合樓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包含中央控制室、化驗室、管理辦公室等功能區塊。由于采用太陽能集熱系統、屋頂海綿式雨水系統、光導集光等綠色技術,這棟大樓也是一座環境友好的綠色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興天水環境治理有限公司將以天府新區綠色發展為背景,結合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項目特點,把科普展示廳建成一座向公眾開放的集科學試驗、環保教育于一體的科普教育基地。許洪搏介紹,未來全市的大中小學生都有機會到此實地參觀了解“全地下式污水處理”“超濾膜技術”“深度再生水處理技術”“海綿城市”“綠色建筑技術”等綠色的水處理知識。